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结合近期工作上的一些思考,在此与大家分享《大学》这本书。
《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然后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阐述了实现“三纲领”的途径。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意义。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格物致知”感受颇深。文中描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格物致知”我的理解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习,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工作中只有清楚的认识到事情的根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使人感受到你的“意诚心正”;同样只有“格物致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意诚心正”。
在《大学》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当我们心中有数的时候,面对事情的时候才能安定静心,才能处变不惊,然后去思考应对的方法。然而,很多时候,因为自身学习不够,遇事慌乱,心中浮躁和难以言状的焦虑,于是乎,抱怨这抱怨那的,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就推脱责任,极力的去找客观的原因或者别人的瑕疵,试图将错误转移。这样的心态就与“大学之道”的背道而驰。
如果我们能够“格物致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格物致知”,俗话说:“勇者无畏”一个人只有内心强大了,才是真正的强大。内心强大源于我们个人的知识及阅历储备,以及一个较好的处事逻辑。这些都是平时我们敢于自我批评、勇于自我剖析和不断学习的“格物致知”。
今天在这里分享《大学》,希望大家能够在公司体制改革的洪流中去“格物致知”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认清改革的本质,就会看到更多更远,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
最后我想说《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只要不断的诵读经文部分,细细体味,会收获很多人生感悟。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